阿里Buy+正式上线 手机淘宝会变成VR淘宝吗?
莆田运动鞋批发市场报道:http://www.05940004.com 作者:莆田鞋子 时间:2016年11月01日
来自内陆城市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孟雨夕成为手机淘宝上VR购物的第一人,同时美国百货的Target(塔吉特)里坚果也成为Buy+会场售出第一件商品。
VR购物
来自内陆城市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孟雨夕成为手机淘宝上VR购物的第一人。
VR购物
11月1日,阿里的VR(虚拟现实)购物产品——Buy+正式上线,它能够通过眼球跟踪技术判断你的喜好,覆盖了从选购到支付的全流程。这是阿里再一次试水新的消费购买方式,上一次革新是从PC端转向无线,而虚拟现实是否会成为阿里下一次的“AllIn”的战场值得深思。
那么,Buy+研发团队在这9个月都经历了什么,“VR淘宝”是否会像3年前的手机淘宝一样成为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网购形式,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未来几年会如何规划VR电商蓝图?
这次记者独家闯入戒备森严的阿里GM实验室,带你一起去寻找答案。
阿里盯上了虚拟现实
负责Buy+项目的GM实验室(全名GnomeMagicLab)位于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的6号楼。看起来隔离GM实验室与普通员工区的是蓝紫色的灯光和玻璃,但其实门禁森严。任何非项目成员出入都受到控制,普通员工若想要进入这个实验室,还需要在工牌上获取额外的权限,而这个权限几乎不可能开放给无关项目的员工。
晚7点,虚拟和互动实验室的负责人袁岳峰(花名湘菜)仍在实验室和同事讨论。同团队大多数人一样,Buy+项目准备上线期间,他的作息时间基本是5点起床,23点休息。湘菜待在GM实验室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天,捣鼓各种主流VR、AR头戴显示器,以及VR摄像镜头。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极客(Geek)”。
3年前,湘菜只是“AllIn无线”的一员。“Allin”原本是扑克牌中常用的术语,意思是将全部筹码押进赌局,而阿里“Allin无线”时,从全集团各事业部抽调精兵强将到“手机淘宝”部门;当时所有无线相关的项目一律优先批准,给足预算支持,无疑阿里那时将大量资源押宝在无线布局上。
时间拨回到“AllIn无线”前的2012年,双11大促通过无线成交的订单仅为总数的5%。但“AllIn无线”之后,淘宝如今过半的交易是在手机上完成。阿里巴巴2017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阿里零售平台移动端收入占比已经达到75%。阿里CEO张勇(花名逍遥子)对外称,“淘宝的无线化已经完成,消费者也已经完全迁移到无线上。”
历经四年,阿里在无线化打赢了漂亮的一仗,手淘交互设计被各大电商平台借鉴参考。而这群参与“AllIn无线”的技术人员又开始主动寻找变革的方向。
今年3月份,阿里筹备成立一个专注VR和AR等前沿技术研发的GM实验室,由阿里巴巴移动平台资深总监庄卓然(花名南天)担任实验室负责人,队伍百余人。几十位无线端高手被抽调到了Buy+项目,其中不乏在淘宝无线化时代赫赫有名的战将,湘菜又是其中之一。
光从人才流向来看,Buy+是2013年“Allin无线”的再现。
从无线化再到试水VR,湘菜认为:“在电商领域,阿里尝试VR较早,Buy+项目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探索未来VR时代,我们的线上购物会变成什么样子?”湘菜和团队想象着未来,畅想的画面呈现在一支今年愚人节上线的概念短片里,尽管当时的看客难辨真伪,但短片迅速被广泛转发,点击量达数千万,表现出消费者对下一代购物方式的期许。
实际上,湘菜很早就对外传递了阿里在VR技术上的野心。2015年双11落幕不久,湘菜登上在西安的TED演讲舞台,以PC向无线转移作为开场,而后提到“移动互联网正在慢慢把那些虚拟行业里面的体验和现实相融合”。
今年1月,高盛发布一份让整个行业兴奋不已的报告——《VR与AR:解读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这份报告指出零售行业将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重点发展的九大应用领域,其市场前景在2020年可达到5亿美元规模,在2025年将达16亿美元。
在蚂蚁金服虚拟现实的F工作室,算法专家吴军(花名舜钦)当时也研读了这份报告,其中一句话让他看清此时此刻入局虚拟现实的必要性。报告指出,“正如我们曾见证了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VR和AR产业将有可能变革现有市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虚拟现实成为下一代大型计算平台,是行业和创业者争先恐后进入VR领域的决定因素。尽管现有技术使得VR体验起来并不完美,但很多人依旧指望着在这风口抢占未来市场的先机。
随后的2月,阿里巴巴以7.94亿美元领投美国公司MagicLeap的C轮融资,后者被公认为AR(增强现实)领域最具潜力的公司之一,阿里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加入MagicLeap董事会。
阿里推出的一系列组合拳,证明其已对VR购物虎视眈眈,Buy+产品则是它迈出的第一步。
大胆出新
GM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介绍,Buy+其实早已迫不及待出现在大众眼前。
本次双11的Buy+,更像是海外品牌的秀场。梅西百货、Target、Costco、宝洁、松本清,秋叶原动漫店TokyoOtakuMode,澳洲最大连锁药房ChemistWarehouse和健康食品FreedomFoods,这些拥有线下门店且中国消费者难以触达的品牌成为Buy+优先选择的品牌商。
梅西(中国)百货副总裁李于辉记得,一天,他忽然接到来自阿里的电话:“今年双11有一个购物会场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请梅西百货在24小时之内告知是否参与。”
从李于辉向美国总部高层汇报完,到决定参与这项未曾有人尝试的Buy+计划,仅用了2个小时。“尽管和美国时差12小时,但是我们快速做了决定。”李于辉说,更令他惊讶的是,“在我们决定参与的两天后,Buy+拍摄团队就出现在了梅西百货位于曼哈顿海诺德广场的旗舰店。”
初试VR电商,Buy+团队毫不犹豫地选择将其搭载在手淘这款用户日均打开7次的手机应用上。手机搭配着成本较低的VR手机盒子,为的是让更多用户体验到未来的购物模式。然而,手机也限制了Buy+亮相方式。
“VR渲染对手机配置要求太高”,湘菜说。在上游产业链还不能提升渲染效率的情况下,全景视频成为折中方案。
为了不影响梅西百货正常营业,全景拍摄是在营业结束后进行,商场场景拍摄只用了5~10分钟便结束。湘菜说,主要的时间还是花费在商店商品的重新布置,设备架设上。“基本上每个实体商店要花费4个小时。”
Buy+团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商品的建模和标定上,这是最耗费时间的步骤。为了快速上线,Buy+团队选取了讨巧的建模方案:利用相机每隔10度拍摄一张照片,快速拼接成为一个3D图形,结合描述形成商品详情页。接下来,在拍摄完成的实体店视频中,标注出产品的位置,关联到商品详情。“我们还要做调整优化,每个商店的时间都要3~4天左右”,湘菜说。
通过这种方式,Buy+项目成员带领着拍摄团队奔赴3个国家收集素材。
虽然本次上线的百来个商品,相比数以亿计的淘系商品,数量上显得微不足道。但湘菜认为,Buy+上线当前的任务是尝鲜试水,带给消费者的是未来购物的想象空间。
支付手段要与时俱进
带上VR眼镜,如同坐上穿梭机,立即穿越到了纽约曼哈顿,置身于美国最大百货公司——梅西百货,琳琅满目的商品瞬间涌入眼前。同时,一颗蓝色圆点随着视线而移动,当你的双眼盯着一只当季新款钱包许久,系统会自动判断这是你心怡的商品。随即这款钱包就会从货架上“飞”到眼前,弹出商品详情,询问你是否购买。视线控制圆点确认购买后,弹出支付密码输入框,令人惊奇的是,随着视线移动就能完成密码输入和购买。
虚拟现实带来了焕然一新、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而VRPay的应运而生帮助Buy+搭建了购物、支付的闭环。
2016年7月,淘宝“造物节”前夕,蚂蚁和阿里两个团队的人趁着的空隙在上海一聚。而这次短暂交流,推动VRPay正式立项。
据舜钦回忆,蚂蚁金服早在6月已经开始启动虚拟支付立项前的案例和市场前景调查。
当时,阿里巴巴已不是第一家VR电商的尝试者。美国电商平台eBay早于5月18日,联合澳大利亚零售商Myer推出了第一家虚拟现实百货商店。打开“eBay的虚拟现实百货”手机应用,带上VR眼镜,凝视产品几秒钟,就可以把它放进购物车。然后摘下VR眼镜,返回eBayapp付款,看似正确的逻辑,却有着一个巨大的漏洞。
摘下VR眼镜付款意味着用户会跳脱沉浸式购物环境,更重要的是,浏览深度被中途打断。这让F工作室团队欣喜,像是找准了对手的命门,团队的研发方向变得明朗。“在保证支付安全的大前提下,让用户体验在VR环境里直接完成支付”,舜钦说。
3个月的研发过程中,团队尝试了不同的支付手段:利用声纹解锁,需要用户前期设置;指纹支付仍需要将手机从盒子抽出;外置键盘输入增加了用户额外的成本,因此上述这些方法被一一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