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纺织名城到时尚之都 看青岛服装变迁
莆田安福相册网报道:http://www.05940004.com 作者:安福相册 时间:2018年11月06日
据安福家园报导,服装是社会变迁的直观记录者。改革敞开四十年以来,人们的日常着装发生了很大改动。不用再缝缝补补节省衣服,不再是只能穿千人一面的色彩和样式,服装品种渐渐多到令人目不暇接。
潮流从不停步,它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息,习气时代的变迁,改动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构成不一起代特有的时髦。而纺织服装工业是青岛市传统工业,改革敞开今后,纺织业作为劳作密集型工业,跟着国家工业结构调整,阅历了巨大的转型,而青岛服装工业也走出了自己的改造路径。
离别单一“黑灰蓝”
据安福家园了解,1979年,法国时装规划师皮尔·卡丹在北京文明宫举办了一场时装表演。这是国外时装品牌初次进入我国,台上的光鲜靓丽令台下齐刷刷暗色调着装的看客惊讶,显着的反差撬动了人们曩昔几十年间关于穿衣认知的铁板一块。
上世纪六七十时代,人们穿戴的色彩较为单一。62岁的青岛市民迟珍(化名)回想,那时分穿在身上的首要是黑、灰、蓝三种色彩,还有从戎衣盛行而来的军绿色,“出门一看咱们穿得都是相同的,其他色彩很少,穿个艳丽衣服走在外面还觉得挺扎眼的。”样式和面料也很单调,男人盛行中山装和列宁服,男女日常衣服相似工装,除了领子和口袋等细节上的差异,不同不大。面料大多运用棉布,“夏天是薄棉布,冬天是厚的,渐渐兴起来一种叫‘的确良’的面料,涤纶的,做衬衣比较挺括。”
直到改革敞开初期,人们在穿衣上的千人一面没有得到改动。1983年之前,各类纺织品仍需凭布料购买,人们的衣服通常是裁布料找成衣做,物资不富余,每件衣服都珍贵,“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习气依然保留着。
初晓玲是青岛大学服装与服饰系主任、副教授,也是一名服装规划师。在她的回忆中,上世纪70时代末,人们为了节省衣服发明了许多奇妙办法。“我父亲也是教师,要穿得干净面子,可是衣服可换的很少。那时分有一件衬衫就很宝贵了,所以有男人衬衫的假领子,半截的,只要领子和肩部,穿在里面只露出领子来。”其时街上还有衣服回收染色的作业,旧衣服染完又变新了,“可是那个染色其实只要一种色彩,就是蓝色。”
进入上世纪80时代,大众生活得到改进,时髦的种子也开端萌发,最早改动的是色彩。1984年,一部叫做《街上盛行红裙子》的电影上映,影片中纺织工厂的劳作模范穿起“坦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还到公园与他人“斩裙”比美,推翻了人们对“劳作妇女”及女人穿戴的传统形象。这部以时装为体裁的电影展现了改革敞开初期人们思想观念的敞开,给其时还上小学的初晓玲留下了深刻形象。“穿戴赤色连衣裙走在人群中是很耀眼的,这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年青人对时髦的一种斗胆寻求。”
“红裙子”挑战了“黑灰蓝”的一起,明星挂历、电影画报的盛行和港台地区及国外电影的流入也在逐步加深人们对时髦的认识。人们不再只考虑衣服的实用性,开端对其具有美的寻求。初晓玲说,“电影明星的那种装扮跟老大众有很大的间隔,但咱们仍是可以从他们身上感遭到时髦的改动,有一部分年青人情愿开端测验新事物了。”
全民追逐时髦货
迟珍从年青起就“爱穿”,“兴什么就穿什么,跟局势,赶时髦。”上世纪八九十时代盛行的喇叭裤、健美裤、西装套裙,她相同也衰败下。“我从中山路上买了布料,找成衣做了一条喇叭裤,屁股是紧贴的,膝盖往上是卡在腿上的,往下张开,裤口有九寸宽。”为了调配这条裤子,迟珍专门去青岛孚德鞋店买了双高跟鞋,“我很早就穿高跟鞋了,那双鞋才29块钱,但其时也攒了很久。”
喇叭裤的盛行是西方文明传入我国的产物。1980年,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央视放映,剧中男主角喇叭裤、蛤蟆镜、卷发的形象一会儿击中了人们的视觉神经,敏捷风行各地。这种过于推翻的形象起先不为社会干流所承受,报纸杂志上会有一些批判性文章和漫画,将其与游手好闲的混子形象联络在一起。初晓玲以为,“这或许是曾经社会空气的一个长时刻影响,会把人的穿戴跟品德结合起来,后来渐渐才消除这种观念,发现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性。”
时髦的蔓延不是一蹴即至的,它总是先呈现在最斗胆、最时髦的那群年青人身上,再逐步向其他群体分散,直至成为全民风潮。到上世纪80时代末90时代初,时髦推进得更快,涉及得更广,致使呈现全民追逐时髦货的局势。
迟珍记得,有几年盛行健美裤,也叫脚蹬裤,不论老少人手一条,还有一种鸡腿裤,裤脚收紧,相似现在的小脚裤。盛行太阳裙,就是伞裙,街上年青女孩人人裙摆超大,一转像撑开的伞相同。盛行烫发,咱们就都去把头发烫成爆破小卷,刘海往上吹,烫得老高,合作洋气衣服。再往后几年,中山装成了老古董了,男人们个个西装上身,女士们也穿套装、套裙,裙子的长度越来越短,直至超短裙呈现,又引起一股风潮,被摩登女孩穿成靓丽的风景线。
“其实衣服都得分人穿,相同的衣服高矮胖瘦的穿出来不相同,可是一种衣服刚兴的时分,咱们不论这些,都穿,也是由于可挑选的还比较少。”尽管迟珍宣称自己穿衣“跟局势”,但她也有一套不变的穿衣规律。“我穿衣服一定要卡体的,上衣要有线条,腰是腰胸是胸,穿裤子一定要正好勒在屁股上。那种大裙摆的裙子我不喜欢穿,我穿直筒裙,长度在膝盖以上,超短裙我也是敢穿的。”
“那时分大部分人仍是盲从的。”初晓玲说,其时普通大众现已被激起和释放出了爱美的天性,可是对时髦还没有什么辨别性,盛行什么的时分就全国上下一个样,“人们不知道怎么去判别衣服是不是合适自己,可是当给到他的时分,他就知道我要去追。”
服装商场大迸发
据安福家园了解,1993年,首届我国世界服装服饰饱览会在北京举办,国内外林林总总的服装会集露脸。与1979年皮尔·卡丹那场大秀比较,这次饱览会已然不足以带来巨大的惊讶,但它的确影响了国内的服装商场。从那时起,国外品牌连续进入我国,国内品牌也相继建立。
跟着改革敞开的深化,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水平都有了显着进步,对服装的需求激增,国内服装商场在上世纪90时代迅猛开展起来。上世纪90时代初,初晓玲在北京上大学,能在商场里看到国内各大服装品牌,几家高级商场现已有世界一线品牌入驻,而雅宝路和秀水街早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服装商场。1996年,她到青岛大学作业,发现青岛的服装商场也已蓬勃开展,台东及中山路周边的服装生意都做得风生水起,“许多都是个人小店,百货公司还很少,台东有一个利群,中山路后来起来个百盛,其时还算比较高端的,生意也很好。”
迟珍的家在老即墨路上,青岛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商场初建于此。“翻开这扇窗就看到成衣一条街,翻开那扇窗就看到卖小百货的。刚开端摊子少,每个摊子占的当地都很大,后来摊子就缩小了,一个挤一个,生意都好得不得了。”
青岛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商场在1980年11月就建成了,其时只在老即墨路设置货摊50多个,主营旧货、小百货。通过一段时刻的孕育和开展,商场逐步扩大到原来的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芝罘路,货摊增加到1100多个,运营范围扩展到服装、鞋帽、箱包等。上世纪80时代后期及整个90时代,青岛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商场名扬全国,商户中诞生了不少百万富翁。
迟珍1995年开端在即墨路小商品商场卖衣服。她从广州和北京两个当地进货,“这时分面料现已十分多了,棉的、麻的、莫代尔的、雪纺的、化纤的。广州那儿的货面料好,版型也好,都是收腰、卡体的,北京动物园那儿面料也不错,可是样式不如广州更新快,我从北京仅进一些版型宽松的、大廓型或许加肥加大的款,有些人爱穿这种,相似后来的韩范儿。”
同一时期,与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商场相似的还有龙山地下商业街、中山商城、汇泉地下商业街等等。“和其他当地比,其时龙山商业街的服装比较时髦、新潮,许多商户除了从广州、北京进货,有些还从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进货,卖的都是高级货。”韩燕在龙山商业街卖了27年服装,一度一起开着8家店。她对当年生意的火爆相同回忆犹新,“有时分人多得跟下饺子似的,你想挪个当地得用两手把人扒开,咱们用大纸箱子收钱,到晚上数钱,整整一箱。”
永久的只要“改动”
时刻与人贴身共处、对外传递自身形象的服装,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息,并随之变迁。上世纪90时代,大众生活逐步过渡到了小康水平,思想观念也更为敞开,服装商场又迎来迸发式成长,在越来越丰厚的样式、面料和花色面前,人们具有了更多的挑选,也便具有了风格与个性。进入21世纪,这种对穿衣个性化与独特性的诉求越发激烈,时髦的人甚至希望能做到绝无仅有。
“潮”“范儿”等描述时髦达人的词连续呈现了,“奇装异服”等描述人穿衣不合常规的词简直从日常言语中消失了。“奇装异服这个词呈现在咱们审美规范相对一致的时分,当你不符合这个规范,那你就是奇装异服,现在审美自身现已分化和多元了。”初晓玲说,现在的盛行没有美丑之分,没有典雅粗鄙之分,边界含糊,甚至没有边界。
近十几年,人们也迎来了服装消费上的显着晋级,最直观的体现是奢侈品的热销。初晓玲以为,其背面原因是人们物质欲望和消费能力的同步上扬,而服装行业也随之进入黄金时期。
此刻,青岛服装商场地图也在发生改动。2000年今后,跟着青岛市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东部、北部等各大商圈逐步构成,分散了顾客,韩燕显着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尤其是到2008年,韩燕身边许多服装商户的生意都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纷繁关停。“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青岛的大商场越来越多,竞赛也越来越激烈,这是不可避免的。”韩燕以为,除了商圈的地理搬迁,形成老商圈衰败的更深层原因是,它现已不能满意人民对高级服装的需求,而具有许多一线大牌或轻奢品牌入驻的东部商圈则开展为老练的高级服装消费场所。
潮流少纵即逝,时髦千变万化,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只要“改动”是永久的。初晓玲以为,对服装从业者来说,谁把握了速度,谁就有或许盈利。“为什么快时髦品牌挣钱?由于他们样式更新特别快,又是紧跟潮流的,迎合年青人。”
而时髦的“改动”又是轮回的。从前惊世骇俗的喇叭裤、超短裙现在再往常不过,许多曩昔的时髦货又盛行回来了。当见过足够多的繁复花样,人们发现了复古的魅力,把曩昔的时髦变成今日的时髦。当见过足够多的外来时髦,人们也重识了东方元素、传统文明的价值,将其与现代时髦交融。
“乱用渐欲迷人眼”的服装斗丽时代,能否再有经典的诞生?哪些衣服可以成为辨认现在时代的标识?“经典的诞生需要时刻的沉淀,是大浪淘沙淘下来的。”初晓玲的答案是,交给时刻。
改造之路,从纺织名城到时髦之都
纺织服装工业是青岛市传统工业。青岛纺织业发端于1902年,被称为城市“母亲工业”,曾是我国现代纺织工业首要基地之一,与上海、天津一道享有纺织业“上青天”的美誉。改革敞开今后,纺织业作为劳作密集型工业,跟着国家工业结构调整,阅历了巨大的转型阵痛。
贺洪伟1978年进入青岛国棉九厂,作业到1999年厂子破产,之后带领60多名职工建立服装加工公司。他亲历和见证了青岛纺织业的一路波折,2016年退出作业岗位后参加组建了新的青岛纺织博物馆。据贺洪伟介绍,鼎盛时期,青岛有十万纺织大军,约占其时人口的十分之一,上世纪90时代今后,棉纺厂连续搬迁至市郊或破产,渐渐从城市干流工业舞台退出。
“上世纪五六十时代,纺织业占悉数经济总量七成,曾经青岛工业结构是纺织业鹤立鸡群。跟着改革敞开程度的加大,青岛工业结构渐渐变成百家争鸣的状态。”贺洪伟说,现在青岛纺织服装业年产值仍能占到经济总量十分之一左右,并一直在进行调整和晋级。
纺织服装业从市区退出的一起,在即墨、胶州渐成规划,构成了市区以世界贸易为中心,市郊以制作和装备为两翼的工业格式,培育了即墨我国针织名城、西海岸新区王台我国纺机名镇、胶州李哥庄我国制帽之乡等国家级特征工业基地。可是遭到近年来生产成本上涨、出口下行压力加大、内需增长放缓等不利因素影响,青岛服装业又面对新的转型晋级使命。
从加工制作转向品牌运营、科技研制和时髦构思是青岛服装工业的改造路径。近年来,青岛市扶持青岛本乡品牌,以名牌产品为主导、研制规划为支撑,也不断加大时髦构思工业园区扶持力度,着力构筑服装工业开展渠道,旨在将青岛打形成为时髦之都。自2001年起,青岛连续举办18届服装周,对挖掘本乡规划师、培育企业和品牌也起到了不小的效果。
青岛纺织谷、世界服装工业城、东方时髦中心是青岛三个首要的时髦构思工业园区,集聚了300余家特征服装企业、研制组织、时装品牌。其间,由青岛国棉五厂原址改造的纺织谷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一批纺织服装构思规划试点示范园区,它也是关于纺织传奇“上青天”的仅有遗址。
姜才先在上世纪80时代到青岛国棉六厂作业,尔后一直未脱离纺织服装业,现在是青岛纺织谷文明传达有限公司总经理。据姜才先介绍,文明、科技、时髦是纺织谷的三大着力点,在姜才先看来,纺织谷是青岛纺织服装业转型晋级的一个缩影。“纺织谷有别于传统纺织概念,是青岛100多年纺织文明传承的渠道,也是接受青岛纺织转型晋级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