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创新学养结合 破解养老难题
莆田安福家园讯,文艺汇演、健康讲座、腰鼓课、写字课……在沙县区的乐龄学堂里,各类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
据统计,沙县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4.8万人,占总人口的17.2%。近年来,沙县区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学养结合新模式,与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合作,将老年大学理念植入农村、社区,通过创办并推广乡村乐龄学堂,着力破解养老难题。
沙县小吃闻名遐迩,但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经营小吃,农村养老成为难题。以夏茂镇洋元村为例,全村共有2100余人,常住人口800余人,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其中60岁以上老人260余人。
2017年12月,在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指导下,洋元村办起了乐龄学堂,把城市老年大学的理念带到农村。
12月4日,洋元村82岁的邓火娣老人早早来到村里的乐龄学堂,和其他老人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健身操。
“老师主要是老年大学的退休教师、志愿者和经过培训的村干部,聚餐都是老人们各自带菜,或是由子女、亲戚捐赠。”洋元村党支部书记林秀春介绍,乐龄学堂成立4年来,每周六上午上课,成了村里老人们雷打不动的习惯。
如今,乐龄学堂已在沙县区所有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
为保障乐龄学堂顺利运行,沙县区在全省率先制定相关政策,把终身学习与促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幸福院等现有场所,采取学校制管理模式,按照“共学、共伴、共餐”的模式,每周固定开课至少1次,并结合开办长者食堂,给予适当补助。
针对乡村乐龄学堂经费问题,沙县区采取民政、教育、卫健等部门出一点,慈善组织及乡贤捐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方式,共同解决建设和运维经费问题;在师资上,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共同发力,采取学校教师挂包、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组建志愿者教师队伍共150余人,并由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负责业务指导,保障乡村乐龄学堂师资力量。
目前,沙县全区建成乡村乐龄学堂52所,累计举办学习活动1000余场,惠及老人3500余人。
在城里,社区乐龄学堂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家住沙县区西园社区的曹金英阿姨来说,她的一周是忙碌的。舞蹈课、识字课、腰鼓课、音乐课……从周一到周四每天都安排满了课程,即便每天都要处理家务、照顾孙子,她依旧乐在其中。
“刚进城时,总觉得没事做,在家吃完早饭等午饭,吃完午饭等晚饭。”今年76岁的曹金英说,现在每天去乐龄学堂上课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每周二的识字课是她的最爱,“大家年纪差不多,在这里一起学习,没人瞧不起我,我还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在西园社区,像曹金英这样的老人就有100余人,大家在社区乐龄学堂共学共伴,丰富晚年生活。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社区化逐渐成形,越来越多农村老人进城居住,崭新的环境、陌生的邻里关系让许多老人不适,在就近的社区里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越来越多老人的期盼。
沙县区秉承老人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就开设什么样课堂的原则,根据老人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设置了许多贴近老人的课程,不仅有画画、养生、音乐等固定课程,课余时间还常常组织老人参加腰鼓、柔力球、广场舞等娱乐健身体育活动,让大家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提升幸福感、归属感。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乐龄学堂不仅是一个课堂,更是老人快乐度过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之地。沙县区创新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借力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和志愿组织力量,为乐龄学堂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多样化教学活动,同时发动慈善机构出资助力,有效弥补老年教育和居家健康养老服务短板。
此外,沙县区以乐龄学堂为载体,深化闽台合作,探索两岸民间融合发展新路径,与台湾高校和民间组织交流合作,先后邀请30余名专家学者到沙县区指导授课,交流学习经验。目前,已有3所乡村乐龄学堂与台湾乐龄学习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互访交流人数2000余人,通过乐龄学堂将资源最大限度利用,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莆田安福家园